【每個鑽漏洞的腦中都有一個勵志故事】
.
小時侯故事書、卡通常常會看到一個勵志故事,說有一位古人叫小明(名字忘記了😛😛)家裡很窮,但人窮志不窮,他立志要考狀元;偏偏早上他要外出耕田,回到家已經天黑,捨不得燒昂貴的煤油點燈,於是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借隔壁鄰居的光來讀書。(鄰居:我有說要借你嗎?)
.
家長們也很喜歡跟小朋友講這個故事,因為這個故事體現了2個家長認同的高品德小朋友應該具備的特質:一是替家長省錢,不會亂花爸爸媽媽的錢;二是很喜歡讀書,有空閒時就想著要讀書,不會該該叫、吵屎人👶👶
.
長大後再看這個故事,不是很喜歡 ...
.
人的大腦很節能,運作時會選擇一個最簡路徑來降低能量的消耗,所以故事中表層的元素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被大腦遺忘,ex-人名、發生的年代、小明最終有沒有考上狀元etc.;故事資訊被簡化到最後,保留在腦中的是背後的邏輯,而這個故事的邏輯就是 -- 不付出勞動價值就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鑽漏洞、佔便宜。
.
具體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我們常見的夏天買了湯麵捨不得開家裡冷氣去麥當勞吃、到自助餐點5元的菜吃免費的白飯湯和魯汁、耗費大量苦心研究外送平台系統的漏洞找到白吃白喝的方法。
.
下次上完碳筆課被隔壁同學借完稿膠時,問看看他是不是聽過鑿壁偷光的故事😏😏(另外有87+8.7%的機率他也說不出主角的名字)
.
如果要跟小朋友講這個故事的話,應該改編一下,說古時侯有個人叫小明家裡很窮晚上想看書但買不起燈,於是他先上pchome查了一下喜歡的燈要799元,每天開6個小時一個月電費80元,所以他需要879元的啟動基金。後來他發現班上很多同學早餐想吃麥當勞但懶惰更早起床自己去買,所以他向這些同學各收10元跑腿費每天替他們買早餐,1個月後他就存夠錢買台燈,跑腿費也足夠支付他每個月的電費,後來他就考上了狀元。🧒👦
.
我們的腦被餵食了怎麼樣的故事,我們就會成為怎麼樣的人。
.
故事裡表象的小明、pchome、麥當勞早餐最終都會被大腦忘記,但背後的邏輯「發現問題→設定目標→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邏輯會被記住,讓小朋友成為更健全的人、而不是處處想著搭便車佔小便宜的人。
.
---- 繪畫小教室分割線 ----
.
左邊的腦,童鞋剛畫好時對比不太夠,似乎剛開始學畫的人都不太敢拉大畫面的對比,造成立體感不足。約莫1/4是整體畫太暗沒有亮部、1/4是整體畫太亮沒有暗部、2/4是整體都是中間調亮暗部皆不足。
.
這位童鞋是第二種情況,所以把暗部再疊兩層就變成右邊充滿立體感的腦了。👑👑